盲人的心灵与心灵的盲人——终生难忘的几则盲人故事

新华社记者肖春飞


北京残奥会闭幕在即,一些人一些事,却长存记忆,温暖心灵。例如盲人,他们生活在黑暗中,却能够用心灵来认识世界,“看”到用眼睛无法看到的另一个世界。


中国有1200多万盲人,是一个庞大的群体,但他们的苦乐,他们的内心世界,却很少有人理解。中国残疾人联合会理事、体育部部长贾勇曾经讲过一个故事:一次他和一个十几岁的盲人运动员一同站在轮船甲板上,正值黄昏,贾勇对孩子说:晚霞很美。盲孩子从未见过晚霞,问:晚霞究竟怎么美呢?贾勇说:晚霞就是天边一片火红的颜色。孩子又问:“那什么是红色呢?”于是贾勇做了一个比喻:红的,就像是鲜血。后来,贾勇很后悔对孩子做了这样的比喻,“因为我知道了这个孩子抠破皮肤,去触摸、感受身体里面那一股股黏稠火红的‘晚霞’……”


这个盲孩子的“晚霞”,是温热的、有生命的,跟眼睛所见,完全不一样。


很多盲人,先天失明,没有看过这世界哪怕一眼。他们完全用心灵来感知世界,用耳朵倾听世界的沙沙声音,用鼻子嗅出世界的每一丝芬芳,他们对世界的理解,既纯真又丰富,源于心灵,源于一颗热爱生命的心。


无论是盲人歌手杨海涛天籁般的歌声,还是盲人钢琴家金元辉手指下流淌出来的动人的音符,或者盲人火炬手平亚丽在导盲犬带领下自信沉着的步伐……无论外界如何纷扰,而他们心中一片澄静。


平亚丽在1984年获得了中国残奥会首枚金牌,站在领奖台上,教练告诉她:五星红旗冉冉升起了。平亚丽就“瞪”着眼睛去寻找五星红旗,但是直到发奖仪式结束了,她还是没能找到五星红旗。后来她感叹说:“那是我一生最遗憾的时候……我们残疾人运动员真不容易,就算升起了五星红旗也看不见,也不像健全人那样似地仰望五星红旗那么幸福……”


可以想象,平亚丽们付出了多少健全人难以想象的努力,才能够获得心灵的平静?


当年,海伦·凯勒的《假如给我三天光明》,感动了整个世界;杨海涛在残奥会开幕式上唱歌完毕后说了一句话,再度让世界感动--“如果给我三天时间看到光明,我最想做的事是,看看爸爸妈妈和你们。”


在充斥着无病呻吟、为赋新词强说愁的语境之下,什么叫“心里话”?这就叫心里话,能够触及人的心灵最柔软处,让情感的洪峰瞬间冲破冷漠的外壳,肆意宣泄。


有很多盲人,是在目睹了这个世界的五颜六色后失去视力的,他们的痛苦,或许比从未看见过光明的盲人更强烈。他们是在何等绝望之中完成精神重建,开启心灵看世界的大门。


我曾经采访过上海一位名叫张雯的盲人,她这样描述慢慢失明的过程:一个元旦节的晚上,她和女伴在广场看礼花,忽然发现红色“消失”了--彩色从此就那么一天一天地从她的眼中消失,先是红色,然后是黄色,最后是绿色。在上海颜色绚丽的春天里,张雯渐渐地发现嫩绿变成了墨绿,然后一切都成了暗灰色。终于,眼前漆黑一片。


尽管张雯每天还做着同样的梦--梦里,什么都能看见--但她开始学会通过心灵来看待世界,调动视觉以外的感知,特别是心灵第六感去亲近、欣赏和迷恋这异样的世界……


中国田径队全盲选手李端,中国游泳队全盲游泳选手杨博尊,均在获得金牌后表示:去四川灾区看看受灾的孩子们,他们想鼓励孩子们,困难不要怕,“我自己就是这样走过来的,今天我不是成了残奥会的冠军了吗?”


在灾难的洗礼下,他们更加坚强,他们的心灵更加纯净。


9月13日,中国队球员和教练员在获胜后合影。当日,在北京2008年残奥会五人制(盲人)足球小组赛中,中国队以1比0战胜西班牙队。新华社记者戴旭明摄


心“净”自然“赢”--有人这么形容北京残奥会上中国盲人足球队。还有人说:只有在盲人的世界里,中国足球才是世界强队。


曾经看过一次盲人足球的比赛,中国队员不是先热身,而是在向导的带领下,每人手搭着前一人的肩,一步步地向前移动,从球场两边的围栏开始,球门、门柱、逐一用手摸索过去。盲人男足选手将此称为“心灵地图”。他们通过敏锐的听觉,更通过丰富的心灵来完成比赛,在盲人世界里创造中国足球的奇迹。


有些人,看不见光明,但心灵未必黑暗;有些人,目光炯炯,心灵却往往迷失在斑斓中。


盲人是不幸的,但他们没有在不幸中沉沦,而是在艰难磨砺之后,开启了心灵之门,开始了对世界新的认识。


海伦·凯勒曾说过,当她还是个坏脾气的孩子时,老师安妮在哗哗水柱中教她领会了“水”的意义,那一刹那,海伦惊讶地发现:“这个活的字惊醒了我的心灵,给予我光明、希望、喜乐,使心灵得以释放!是的,以后还是有障碍,但迟早可以扫除。”


“心灵”是两个耳熟能详的字,但在残奥会这些盲人面前,我们拥有一双明眸的人,是否意识到我们的心灵可能在黑暗中沉睡不醒?是否意识到也能够以心灵来看世界,看到更本质的“天”,更本质的“地”,更本质的“人”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