盲人文化走进校园 用心感动世界

单薄的身体,清瘦的面容,远远看去和平常人没有什么不同,唯一特别的是他那深深凹陷的眼窝里空洞洞的,他是著名盲人画家,南宁市盲人协会副主席陶进。他在助手的帮助下平铺好宣纸,摆上墨宝,右手握住毛笔,左手摸索着,饱蘸墨汁后在宣纸上从一个侧角晕开,苍劲有力的竹子跃然纸上,然后又提笔轻弹,在拇指和中指的定位下,几张竹叶活灵活现的展现。同学们发出阵阵的赞叹声:“盲人画的画也那么逼真形象,真是太神奇了!”随后陶先生在纸的左侧添上两只浮于绿水拨掌的鸭子,一幅水墨画就完工了。他说这次表演并不是想激励残疾人,而是要告诉正常人残疾人也能做好的事情。他作画最大的乐趣就是喜欢把自己的画给别人欣赏,通过画展现他的内心世界。当问到他最想对广大残疾人朋友说的话时,他说:“其实我最想说的,是对正常的朋友说,我希望他们对生活充满信心,即使是疾病,也要勇敢地走下去。 身旁的残联副理事长曾柏良老师解释,盲人是用手的触觉去感受作画的空间位置,用嗅觉去感知墨汁的湿度和深浅,他们需要一个安静的氛围才能充分把绘画的“空、灵、想象”的艺术布局好。陶进老师画竹子是想表现一种君子风范,竹子中间是空的,就是虚心,并且向上,这就是他的一种品格。 随后上场表演的是一个娇小的盲人女生——陈玲芳,她向曾柏良老师学习作画已经一年。,在众人面前,她显得有点紧张,在曾老师的指点下,笔下的劲松神韵流笔,用墨一气呵成,向同学展示了不屈不挠的顽强的精神,这种精神同时也象征着盲人对命运不服输的斗志。 盲人画家用手感知事物的形状,用鼻子辨别颜料的色彩,用耳聆听事物的远近,用想象描绘心灵的感受。 盲人画家们现场的精彩作画令在场的同学赞叹不绝。来自商学院的雷艳青同学表示:太佩服他们了,他们在眼睛看不见的情况下还能画出这么好的画,身残志不残,他们自强、自信、不放弃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。 在陶进老师作画的时候,人群中一位七十多岁的老太太嘴里不停地呢喃着“定点”,“提上去”,“把握力度”,“好”等字眼。陶进老师作画完后,她匆匆忙忙地走了。过了十分钟,她抱着一卷宣纸和一瓶墨一路小跑回来,直接把东西递给曾柏良老师,说道:“你真是太辛苦了,教出这么多盲人画家,我非常佩服你和那些盲人画家。我没有什么东西可以送的,这一卷宣纸和一瓶墨代表我的一点心意希望你们继续努力。 原来,这位老太太是我校艺术学院的一名退休老教师,她退休后因为兴趣爱好经常画画。她说:“我看了那幅现场画的竹子后,非常感动,他画的真的很不错,他们虽然是盲人,但是他们用心去把自己的内心世界画出来,而且画得那么好。这就说明很多事不是做不了,只要你勤坚持,就可以得到很多东西。 为了让同学们体验盲人的黑暗世界,同学蒙着眼睛和盲人画家一起现场作画,外国语学院韦同学积极地参与其中。她蒙上眼睛后就开始拿着画笔在纸上画画,画着画着,旁边有同学“扑哧”的笑出声来。她本来想画蜗牛,但是解开蒙眼布后,惊讶地发现自己画的什么都不像,倒像两个人在踩独轮车。她说:“蒙着眼睛画画挺难的,画着画着就不知道画到哪了,想画的图形和画出来的根本不一样,确实太难了,他们真了不起。 一座好的城堡,融进的是艺术家们的艺术感知和创作的激情。活动现场还展出了盲人画家们的优秀作品。有栩栩如生的动物画,巍峨磅礴的山水画,这些画表达了他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,表达了他们对即将到来的北京残奥会成功举办的忠心祝愿。(实习编辑:李贻萍 校对:韦昕)